古代砝码伍两——古代的称重计量工具
- 日期:
- 2019-11-05
- 37349
摘要:
在超市纠正电子秤时会用到一种标准的计重东西——砝码,现在的砝码通常是镀铬的圆柱形铁块。其实这种称重东西,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,仅仅叫“权”。古代砝码是我国古代的称重计量东西,在商品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有很高的保藏价值。前期的计重单位有铢、两、斤、钧、石等,其间斤、两一直沿用至今,也应用到许多成语中,如“缺斤少两”、“锱铢必较”等。
这个黄铜砝码上面写着“伍两”,在古代代表分量为5两的物品。从有“斤”这个概念开端,一直到民国完毕,历朝历代的“斤”通通是16两,而不是今天的10两。朝代不同,一斤的分量亦有差异,唐朝开端到宋元明清一斤均是596.82克,一两约为37.3克。
这个砝码是黄铜原料,正面从上到下刻着“伍两”二字,其他方位无图画和文字,在砝码便面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年月侵蚀的痕迹,体会到古人生意之间的争锋相对。这个铜砝码包浆淳厚入骨、天然老道,有一层明显的光泽,十分值得保藏。
古代称重东西的来源
天平缓秤到明清今后才有专用称号。《说文》没有秤字,古文献中秤和称常互用,出土的战国环权以及许多秦权,多用作等臂天平的砝码。我国历史博物馆保藏的楚国王铜衡杆,与东周铜尺同长,铜衡上有十等分的刻度,可能是称重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,一般以为王铜衡杆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。
《秦律·效律》对衡器的差错规模曾作了详细的规则,经实测秦代的铜质权一般不超出秦律所规则的差错规模,而铁石权(120斤)却大大超越允差规模。东汉今后许多值的权已很少见,且权和权之间值量已没有明显的递加联络,据分析,这时期权已多作杆秤的秤砣了。北宋景德年间刘承曾从头校定国库内的标准砝码,并发明了使用方便、精度较高的戥秤,在我国衡器制作上也是一个创举。元朝国土辽阔,商业兴旺,现在所见元代铜权达 200余枚,权上大多铸年号和地名,有的还铸或刻汉、蒙、八思巴及波斯等文字。撒播至今的明代衡器多为称银两用的盒式砝码,均匀每斤合593g。
“立夏秤人”的习俗
相传,这个习俗和刘禅(阿斗)有关。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后,准备把儿子阿斗交给她抚育。其时,两口子是异地的,孙夫人住在娘家吴国。所以刘备准备了许多礼物,让赵云送到吴国给孙夫人。
赵云把阿斗和礼物送到的时分,正好是立夏。孙夫人见到小阿斗后,考虑做后娘简单被说坏话,就当着赵云的面把阿斗过秤。赵云觉得很新鲜,称的时分还说了句吉利话。后来,孙夫人就每年立夏给阿斗称体重,给刘备报平安,意思是:看我把孩子养得多好。因而,渐渐形成了立夏天称小孩的习俗。
这个铜砝码是古代称重计量东西,代表着我国古代称重技能的开展和改变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和生活才智。尽管现在计重的东西越来越先进,这个现已用不上,可是作为保藏十分有意义和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