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食品安全监管难点的七大建议
- 日期:
- 2019-08-07
- 51759
摘要:不可否认,由于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因,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乱象丛生,给人的感觉就是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,变
不可否认,由于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原因,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乱象丛生,给人的感觉就是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,变化太快都跟不上改革的节奏了,尤其是基层执法者,茫茫然不知所措。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,要善于跳出现实看本质,虽然食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,但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根本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是那些不为公众知晓的“行业潜规则”和丧尽天良违法加工制作的黑窝点、黑作坊,细数起来触目惊心,镉大米、瘦肉精、塑化剂、地沟油、工业明胶、皮革奶、毒豆芽、毒生姜、苏丹红等等,这些人为了牟取暴利,道德沦丧,不惜铤而走险,赚的是黑心钱,必须严惩!那些规模以上企业一般看的比较长远,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信誉轻易不会干那些有损于道德形象的事,小经营户偶尔出现一两袋过期食品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危害。
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,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
1、一是体现在地方政府负总责。新《食品安全法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工作地方政府负总责,最终考评的是各级政府负责人,这就是为了让地方领导引起足够的重视。领导重视,不是光喊口号,光念文件,要身先士卒,真正了解食品安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“一将无能累死千军”,一个决策失误可能导致一个地方的食品安全好几年缓不过劲来;“火车跑的快,全靠车头带”,有个好领导是一个地方百姓的福分。食品安全从地方到中央人人都知道需要加强,如果领导层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,只是简单的把具体工作推给下面,把责任明确给别人,搞的基层军心动摇,这样怎么能做好工作?再说,基层能承担起吗?
2、二是体现在资金向食品安全倾斜。经济永远是基础,干啥事都离不开钱。笔者所在县级市2016的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县创建活动,按照上级要求创建县基本装备要达到《全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意见》标准的70%,县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仪器设备要满足《创建县食品安全常见指标的实验室检验及现场定性速测指标》的要求,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、超市要建设检测室,抽检经费、协管员经费、食药投诉举报奖励资金等等,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。
因此只有领导真正重视起来,加大推进力度,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发挥好各级食安办的协调指挥作用,各环节才能正常运转,才能真正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。
监管体制要理顺
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,到2015年《食品安全法》的重新修订,食品监管体制几经变革,不同地区,不同层级,改革五花八门,体制改革的乱象引发了诸多问题。
1、政府形象受影响,工作效率受影响。全国食药监管队伍混乱不一,甚至同一个地区的改革也分为几个版本,开会时好几种制服制式,不严肃,不统一,不整齐。政出多门,上层单设,基层N合一,一个基层单位要面对上面好几个部门的业务指导,会议、文件明显增多,造成工作效率低下,同一件事也许要安排落实好几次,许多都是重复性工作,搞的基层疲于应付。
2、改革不到位问题。很多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,只是表面上象征性地合并了,造成安排工作时还是各自为政,有了利益一齐上,有了责任都朝外推。部分工作人员的实际人事关系,工资发放,考核评定,甚至是具体工作任务都由原来的单位操控,人虽然在食药局上班,但根本无法安下心来工作,影响了工作热情,使许多工作根本无法落实。
3、基层人少事多,职责要厘清。再好的政策,再严的法律,离开了人,都是纸上谈兵。干啥事都需要人,而且需要高素质的人!基层本来人就少,N合一以后,乡镇一级的人员没有增多,多个部门的职责任务却层层分解下来了。基层人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”笔者了解的某乡镇食安办主任,不仅要管食品安全,而且要管安全生产,凡是跟安全扯的上关系的都要管。更有甚者,在办公室放着一堆牌子,哪个部门检查就挂哪个部门的牌子。
整个是一盘棋,食药部门只是其中的一个棋子,每个棋子都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这盘棋就好下了。这就好比要农民种好地,医生看好病,建筑工人盖好楼,管好自己份内的事,不要也不需要你去管其它的事。而现在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本身任务繁重,责任重大,回归地方以后,今天让他们去护路,明天又安排他们去扶贫,后天又有什么剪彩仪式让他们去充人数,如果本辖区食品安全真出了问题,谁负责?还不是要追食药监管人员的责。所以说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,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整个社会各司其职,各尽其责,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,就国泰民安了。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十三五规划将食品安全上升为战略,开创了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境界。体制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,汇集各方意见,提高决策能力,不要再为新设立单位的名称加“食品”或“质量”等小问题做毫无意义的争论了。无论是食药监机构独立设置还是N合一,上下要一致,要统一政策,统一服装,统一执法文书,这样才算有个基本雏形,这样才能真正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队伍的权威。
监管能力要大幅改进
1、要改进监管手段。面对互联网的汹涌大潮,政府监管创新稍显滞后。目前,基层食药监管执法还是沿袭过去的老办法,主要根据上级安排布置任务、专项整治活动和集中整治工作,或者群众举报进行监督检查,执法监管缺乏技术手段支撑,日常监管仅停留在看 、闻、问、查等原始手段,对于食品药品高科技造假显得无能为力,导致执法成本高,工作效率低。
当今社会已进入“互联网+”时代,对此监管部门躲不掉也绕不开。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,拥有大量资源和海量数据,如何让这些数据资源发挥作用,使监管变得简单高效,是当务之急。加强全国一张网建设,强化企业自律,信用监管;建立维护好自己的打假数据库;开发利用好舆情监测系统、食药追溯系统、信用分类监管系统等平台;为基层配备数字化视频安全快检系统、手持式食品安全分析仪等高端设备;……,监管部门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时不我待,只争朝夕!
2、要明确监管重点。监管绝不能以罚钱作为目的,以钱为目的会迷失方向!应加大日常监督、专项检查工作力度,完善监督记录和信用档案,规范监督行为,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。对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、生鲜乳收购站、定点屠宰场、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重点监管。发现假冒伪劣食品,要深挖源头,坚决打掉它,必要时与公安、检察院等联合执法。这也是习主席提出的四个最严之一,处罚的关键是公平公正,让违法者,让老百姓心服口服,这样才能达到杀一敬佰的效果。对食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,一律通报当地公安机关,一律依法给予法定范围的更高限处罚,一律在政府网站公开曝光;对涉嫌犯罪的,一律移送司法机关,坚决杜绝以罚代刑,降格处理。
3、要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。这是食品安全的源头,必须牢牢掌控。首先严把农产品市场准入关,禁止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在市场、超市、配送中心等场所销售;其次严把食品生产准入关,严格按照《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》规定的项目进行审查,坚决禁止无证生产和超范围生产;最后要严把食品经营许可关,严格书式材料审查和现场勘察,加强日常检查,把好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。
食品检验水平要提升
1、抽检计划要统筹安排。年初各级都要制定抽检计划,国抽、省抽、市抽、县抽,包括各个环节,食用农产品、生产、流通、餐饮、五小等。各级制定的抽检计划要统筹安排,避免重复抽查,一来浪费资金,二来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。举个例子,拿一块月饼来说,各级财政都会拿出3-5份的检验费,会出具3-5份检验报告。合格还好,如果不合格是不是要重复处理呢?
2、抽检资金也要统筹安排。拿笔者所在的县级市来说,上级下达的抽检任务仅食用农产品一项有240个批次,按其规定的检测项目,每个批次的检验费用为1000多元,只这一项的抽检费用就20多万元。再加其它环节自己制定的抽检项目,全市2016年的抽检费用大约需100万元。而实际财政拨付给食药监管部门的2016年度所有经费才20万元,远远不够。上下级没沟通好,制定计划的部门与财政部门也没沟通好,导致问题频出。
3、加强县级食品检测中心建设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既然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,笔者建议县级成立自己的检验机构,优化食品检验机构并及时精准的培养检验人员。提高检验机构的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。根据上级抽检计划,结合本地实际,制定本地的抽检计划,这样不仅能节约经费,还能做到有的放矢,能较好地解决本辖区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。
4、做好不合格食品后处理工作。食药监部门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,应当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,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,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,必要时,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处理。还要及时将抽检结果及时对外发布,接受社会监督。
法规标准要尽快完善
1、法律法规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武器,可操作性要强,《食品安全法》经过两次修订,史称最严,但5万元更低处罚底限相对于农村食品经营者的确有点高。基层一些小的食品餐饮经营户,真正符合现场核查条件又能按法律规定规范运作的实在是少之又少。罚,罚不到位;取缔,又取缔不了,令监管部门左右为难。所以与《食品安全法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应尽快出台,否则实用性大打折扣。
2、食品安全标准要提高。这也是四个最严之一,好多地方特色食品都有悠久的历史,可它到底符合安全标准吗?只有数据标准说了算。象三聚氰胺,如果不是出了问题,没准就一直潜规则下去了。所以,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来约束食品生产经营者,让人们分得清对错,让执法者、经营者、普通老百姓脑子里都有一个明确的概念,啥是对的,啥是违法的,是非曲直都在那里摆着呢,管理起来要相对简单些。
社会共治要及时启动
1、食品安全是全社会的事。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不仅仅是监管机制和法律、技术保障问题,还有社会大环境、产业结构、社会信用问题。这些综合性的问题根本不是一个食药监能解决的,需要社会综合治理,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慢慢改良,这也是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因之一。现在中央提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是应对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长久药方,应抓住这个机会,实现食药生产提规模上档次,扭转食品安全的被动局面。
2、要真正发挥各级食安办的作用。按照三定方案,食安办的职责就是组织协调食安委各成员单位,共同做好本辖区的食品安全工作。可实际情况是协调不了,指挥不动。现在没有人愿意干活,因为谁干活多谁挨批评多,谁承担责任多。虽然各级都在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,转变工作作风,但基本上停留在口头上。有时候为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报表,要打若干个电话,找若干个人,还是不能解决问题。
3、必须加强协作配合,形成监管合力。目前,仅靠行政执法还难以遏制高发的食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,既要重视行政执法,更要重视刑事打击,只有把行政执法和刑事打击有机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。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不具有对当事人的人身控制权、银行账户的查询及临时冻结权、保护现场的执法权等强制性权力,造成关键证据取证困难,直接影响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的效果和办案效率。同时,公安部门立案后对当事人的违法犯罪事实进行全面调查,其中80%以上的工作内容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之前的工作内容重复,造成执法资源严重浪费,也使案件办理时限延长。
建议加强顶层设计,从层面尽快出台设立“食药警察”的指导性意见,明确机构归属、人员配置、权责分工等问题,进一步提升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能力。
4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。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:一个老农正背着喷雾器给蔬菜喷药,小孙子指着旁边一畦长满虫子的蔬菜问:“爷爷,那边虫子多,咋不喷?”老农回答:“那一畦咱留着自己吃。”看完彻底无语了。食品安全要想根本好转,必须提高全民素质。而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主要还是要靠宣传教育,整个社会进步了,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解决了。
另外,大家之所以对食品安全产生恐慌心理,多数是对现代食品工艺标准不了解,科学知识普及得不够造成的。其实食品绝大多数是安全的,许多传统食品工艺都有悠久的历史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这也需要加大正面宣传引导。
监督问责要真正发挥作用
食品药品安全,人命关天,责任重于泰山,因此落实好“最严肃的问责”十分必要。笔者查询了近年来所处理的问责案件中多是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,然后才来梳理落实责任。问责不能有盲区,既要处理乱作为,也要处理不作为。在目前的形势下,许多干部抱着“只要不出事,永远不做事;不求过得硬,但求过得去”的心态,在职不做事,有责不担当,要加强这方面的问责力度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尚比较抽象,不具确定性,具体监管人员都笼统知道这项工作风险太大,加上许可证上要打上监管者的姓名,因此感到更加缺乏安全感,很多人产生“挣着卖白菜的钱,操着卖白粉的心”的心理,于是有不少专业监管人员选择离开了食药监管岗位,有的转岗,这很不利于监管队伍的稳定。笔者建议一要提升监管人员待遇(高薪养廉),二要把一些违法违规的执法行为和责任一一梳理出来,形成责任清单予以公布,便于监管人员时刻对照警醒,要让监管人员清楚违法违规的责任是确定的、是可控的,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监管效率,而且还有利于稳定整个监管队伍。(作者系深州市食品和市场监管局寇久和张艳梅)